造纸必先备原料。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便被人们砍下划片打捆,挑回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
造纸时,先把竹料从塘子里抓出来,送到槽厂,剥去竹皮,用大碓舂细,再投入踩槽里反复踩融,然后下槽——放水把纸料和匀,用一根竹棍(花槽棍)搅拌,捞去粗长纸筋,再用三爪棍细捞,然后用五爪再细捞,最后只剩下细绒的纸浆。换一次水后,就下染料(很细的姜黄粉)。染料拌匀
后再放水,将拌好的纸料用耙头踏紧,以免舀纸时一下子全部浮起,在舀纸的过程中,只能根据需要量陆续搅浮。
舀纸是用一张特制的“帘子”放在帘架上,帘架有两个提手,两手提着帘架,到槽子里舀纸浆水,横舀一遍,竖舀一遍,浆水能否均匀流布整个帘面,决定纸张是否厚薄均匀,是舀纸技术的关键所在,全凭手势掌握。一天要舀2咖—3咖张,这是一项极为繁重、重复、单调的体力劳动,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非常疲劳。特别是三九严寒,风雪漫天,槽水结冰,仍要破冰舀纸,手浸在槽水里,寒冷刺骨,舀上一两个钟头,背上已冒汗,手脚仍麻木。
纸舀好后,要用特制的榨子榨干水分,然后扛到焙屋里,由焙纸工一张张焙干。干透了的纸再送到割房,按规定尺寸切割,割好的纸按90张一“合”折叠整齐,每12合为一捆,每捆用“封头”纸包裹,用细篾条捆扎结实。两捆为一“箱”,舀一天的纸可制成五六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