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无线电爱好网 |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汽车电子 » 正文

CSIP:新能源汽车起步,警惕专利绊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07  浏览次数:97

国内企业专利保护能力薄弱反映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汽车工程学会的统计数据得知,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所有研发资金投入仅为50多亿元,这个数字还不抵一家国外大型汽车企业的年研发资金投入。

3.国内企业专利缺乏整体布局

国外重点企业技术集成度逐渐提高,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从对电池单一组成部件的改进或者对某一关键技术的改进,逐步扩大到对整个电池系统的保护。我国企业的专利申请比较零散,在共性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上缺乏整体布局,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我国企业还缺乏对海外目标市场的布局,在国外申请专利的比例不到专利申请总数的10%,这为产品日后进入海外市场埋下了隐患。

通过专利分析找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口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亟需对相关技术领域专利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同时找到专利申请空白点,从而分析出技术突破口。为找到技术突破口,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选取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中的重点公司的专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松下公司为例,我们对其在中国申请的56篇锂离子动力电池相关专利进行技术分类和技术功能归类,绘制了技术功效矩阵表(表1)。

表1 松下公司锂离子电池技术功效矩阵

 
转播到腾讯微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