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专利预警机制,为本土企业提供动态专利分析。
建议高度重视并加强专利预警,建立专利预警机制。一方面对突发的专利争端进行快速反应和应对;另一方面对将要发生的专利争端给予预告和预警。
建议相关机构跟踪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专利动态,尤其针对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定期为本土企业提供动态专利分析。针对出口型企业,帮助企业在产品出口之前,了解出口国的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产品使用专利技术的情况,发布专利预警信息,防止出口产品被扣押等情况发生。
3、构建行业专利池,通过共享机制促进企业“抱团作战”。
目前,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巨头在关键技术上遥遥领先,部分专利壁垒已经形成。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分工极为细化,各类本土企业纵向整合少,在专利问题上孤军奋战、少有合作。建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行业专利池,制定合理的专利共享机制和防御机制,促进企业“抱团作战”,从而降低交叉许可成本,为企业面临的专利纠纷提供谈判筹码或应诉武器,达到共同防御国外大企业专利侵扰的目的。
国外企业已在中国预先进行了严密的专利布局,例如磷酸铁锂包覆碳技术专利、磷酸铁锂碳热还原专利、纳米化磷酸铁锂专利等,国内磷酸铁锂生产厂家很难绕开这这些核心专利。2010年,Phostech(加拿大佛斯泰克)公司利用磷酸铁锂包覆碳技术核心专利,向国内相关企业提出先收取1000万美元“入门费”、每生产1吨磷酸铁锂再交纳2500美元专利许可费的苛刻要求。2011年,Phostech公司的主要股东加拿大魁北克水力公司(H-Q)和德国南方化学(SUD- CHEMIE),以及蒙特利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又联合起来,将磷酸铁锂材料基础专利与包覆碳技术专利打包,向台湾立凯电能、台湾尚志精密化学等四家公司收取许可费。目前,国内大型电池企业如力神、比克、东莞新能源等也不得不高价采购Phostech公司或获得专利许可的其他公司生产的材料,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在竞争中受制于人。
为打破这一专利壁垒,两年前,国内多家电池企业委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对磷酸铁锂核心专利中的中国专利CN01816319.X提出了无效请求。2011年5月8日,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了专利无效的决定,国外专利权人(H-Q、蒙特利尔大学、CNRS)很快回应,向北京市一中院请求撤销无效决定书,目前此案尚未最终结案。
磷酸铁锂核心专利问题只是新能源汽车专利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跨国企业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加强研发投入,进行专利布局, “跑马圈地”。如不积极应对,一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增长阶段,本土企业极可能陷入专利围剿,轻则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则整个产业都将沦为跨国企业的组装车间,自主发展无从谈起。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之困
为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竞争态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挑战,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调研了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对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相关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专利整体布局等方面处于劣势,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